“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服务民生”。为特这是殊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普惠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的要务。
2025年6月,行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有行《实施方案》对过往数年银行保险业的动力普惠金融给予肯定,并绘制了未来五年的雪中送炭目标。
“雪中送炭、为特服务民生”,殊群哪些银行更有行动力?
顺应监管和市场之变,行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2024年普惠银行榜单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有行首度依托南方周末“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数据库”(下称“金标杆”数据库)(详见《“金标杆”数据库上线:测评金融机构势能的动力“温度计”》)采集获取各银行2024年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的雪中送炭相关数据,并加以测算各类成长性指标进行纵横对比。为特。殊群
历时5个多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制而成“2025年金标杆·普惠银行榜”初榜(下称“普惠银行榜初榜”)。这是2025年“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下称2025年“金标杆”)18个子榜之一,亦是6个银行系子榜之一。
较之2024年,此次普惠银行榜初榜测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43家(含42家A股上市银行及尚未上市的广发银行)增至60家。其中,在香港上市的17家内地商业银行(不含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银行)首次被纳入测评范围,与其它5个银行系子榜单保持一致。
测评结果显示,银行普惠业务确有成效,客群扩大,利率降低。其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得分位列前三;城市商业银行(下称“城商行”)中,上海银行一枝独秀跻身第四名。
在规模与成长性并重、成长性优先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原则下,国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领域“霸榜”前三实至名归,彰显了其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但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及相关指标的信息披露方面,半数银行未达到金融监管总局的要求,严重影响其在本榜单中的得分和排名。
9月开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根据各银行2025年最新财务报告对相关指标得分进行更新,并同步对被评测银行展开深度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与此同时,将遴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独立专家评审团进行“背对背”评分。在上述三类分值各占一定权重的基础上,制作并公布“2025年金标杆·普惠银行榜”终榜。
两大基石不变
测评结构扩围之后,如何继续一视同仁地对60家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质效实现客观、科学、公正、透明地测评?
因应市场情势和监管指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2024年普惠银行榜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针对性优化,以期不同类型、不同信息披露要求的受测评银行在基于公开信息上实现可比可评。

其中,两大重要基石保持不变。一是保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四大测评维度不变,尤其是普惠信贷质效维度、金融服务可得性维度和客户服务质效维度均延续了2024年的指标评价体系。
二是具体测评打分方式不变。秉持“奖优不罚劣”和“鼓励更充分信息披露”两大原则,每项定量指标的最优者(如反向指标,则数值最低者)获得100分。其余银行按其与最优者的数值差距,分别获得0-100不同得分。如某银行在某项指标上未披露数据或原始得分为负分,则均作0分处理。上述得分经过所属子指标的权重调整后,再进行加总,即测出该银行在该维度的加权得分。
四个维度的加权得分加总,则是受测评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总分。
求变提升“含金量”
新指标体系亦应时而变。
一、子指标数量从2024年的43个精简至30个,更注重指标的标准化、体系化和普适性。具体而言,较之2024年的相应指标体系,2025年普惠银行榜初榜指标评价体系最大变化,是将“技术赋能”维度调整为“普惠金融体系”维度,并下设6个子指标,且均为定性指标。

为何如此调整?一方面,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日益深化之际,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建章立制、公司治理、日常经营、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等6个方面是否充分体现金融监管层对普惠金融工作的各项要求,显得愈加重要。另一方面,2025年测评将更加强调普惠金融在信贷指标、客户服务质效方面的落地实效。
二、在指标权重分配方面强化导向。“普惠信贷质效”维度包括14个子指标,数量较2024年减少2个,但权重较2024年度提升6个百分点,达70%。其余3大维度权重分别为10%。


从静态规模指标与动态变化指标(含综合指标)比例看,相比2024年的47:53,2025年这一比例为39:61,更侧重对受测评银行当年指标的变化率而非仅看规模。

三、2025年普惠银行榜初榜将体现金融普惠性质的社会责任指标与经营指标进行挂钩。在“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客户服务质效”两大维度共10个子指标中,部署了7个综合指标,提升子指标的“含金量”。


为尽量消除规模因素的影响,“金融服务可得性”维度以每万名客户数为分母,对受测评银行的网点数、员工数、自助设备数进行修正;同理,“客户服务质效”维度以各银行全年受理的投诉量为分子,将其按客户数、网点数、员工数及总资产规模进行平均处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将实现横向可比。
指标数值分差大
受测评银行是否能代表银行业普惠业务的整体表现?
按银行类型划分,60家受测评银行涵盖6家国有大型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30家城商行和13家农商行,包括了所有国有大行、几乎所有股份制银行、城农商中几乎腰部以上机构。

60家受测评银行中,除吉林九台农商银行未发布2024年年报外,59家银行均按期发布了2024年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披露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的共55家。
修订后的指标评价体系能否真实反映银行业在普惠金融领域的真实情势?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2024年末,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测评结果显示,55家银行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合计2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55家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在全部银行业的占比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至66.8%。上述数据显示,受测评银行恰是我国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的主体,其普惠金融发展质效能够代表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从测评得分看,59家受测评银行加权平均得分30.56分(满分100分)。
平均得分为何较低?主要原因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银行的指标数值差异较大。各银行得分因此差距拉大,进而导致各类型银行平均得分偏低。分差拉大的另一个作用是各指标领先者获得更大优势分值,表现优秀者更容易脱颖而出。
如,在“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属静态规模指标)比拼上,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以3.41万亿元获得满分(6分),而同为国有大行的交通银行(7620.73亿元)该项得分仅为1.34分;股份制银行中,该指标最高的招商银行(8876.79亿元)仅获得1.56分,最小的渤海银行(552.71亿元)仅得0.1分;城商行中该指标最高的是北京银行(3106.14亿元),农商行中该指标最高者是渝农商行(1399.29亿元),两行该指标得分分别仅有0.55分和0.25分。
同理,在“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属动态变化指标)较量中,增速最快的盛京银行以65.4%获得满分(6分),同为城商行但增速最慢(不含负增长)的厦门银行(2.18%)仅得0.2分;而国有大行中增速最慢的建设银行(12.02%)仅获得1.1分,股份制银行中同比负增长的平安银行未获得分。
国有行包揽前三
一视同仁的指标体系下,各银行位次如何?
榜单显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总得分位列前三,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前列;30家城商行中,上海银行一枝独秀跻身第四,而广州农商银行则在13家农商行中得分领先。

分类型观察,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平均得分分别为51.42分、30.92分、28.81分和26.17分。这显示规模越大的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得分越高。国有大型银行平均得分大幅领先其他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之间平均分差均为2分左右。规模效应在这三类银行的综合比拼中影响并不明显。
尽管六大国有银行整体上领先,但各指标表现参差不齐。中国银行虽非普惠金融规模排名第一的国有大行,但其在四大维度测评中并无短板。它不仅在普惠涉农贷款业务上披露充分,而且无论规模还是增量指标均居行业领先水平。这成为该行力压其他大行的“密钥”。反观建行、农行和工行,虽在“金融服务可得性”维度、“客户服务质效”维度以及“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指标等方面领先中行,但在监管部门非常看重的“普惠涉农贷款余额”及相关指标上因信息披露缺失丢分严重,总得分被中行反超。

交行排名为何反超规模更大的邮储银行?测评结果显示,交行2024年在“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相对全部贷款增速”指标上达到21.59个百分点,高居所有受测评银行第一;邮储银行该指标表现仅为2.77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交行高出邮储银行4.36分,最终以3.15分的优势反超邮储银行。
“零售之王”为何落后?
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中,除恒丰银行(未上市且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外,11家均已被纳入此次测评范围。从得分和排名情况分析,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位居前三,均跻身总得分前十名,而招商银行位居第四,未能挤进前十。

有“零售之王”称号的招行在普惠金融业务上为何“打不过”?招行与光大、民生、兴业在“普惠金融体系”维度均获满分,在“金融服务可得性”维度和“客户服务质效”维度得分亦超过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但在关键的“普惠信贷质效”维度比拼中,招行加权得分落后上述3家同业。
事实上,在该维度14项指标中,招行在“普惠小微企业客户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新增”等多个静态规模指标均居股份制银行领先地位,但得分差距并未大幅拉开。
与此同时,该行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较上年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相对全部贷款增速”“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同比”等动态变化指标方面得分不及同业。
依据指标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机制,“普惠信贷质效”维度总权重占比达70%,其中静态规模指标与动态变化指标的数量比为5:9,权重比约为1:2。这意味着,在同类型银行中,若规模体量更大的银行当年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增速放缓,对其实际得分的影响会大于同业。
城农商行,谁在“逆袭”?
30家城商行中,上海银行表现突出,以0.19分的微弱优势,压制建行,跻身榜单第四名,且高居城商行第一名。

上海银行为何超越3家国有大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
从四大维度看,上海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可得性”“客户服务质效”三大维度的总得分落后建行1.44分,但在“普惠信贷质效”维度则反超1.63分。
其中,在静态规模指标比拼中,上海银行落后建设银行超过10分,但建设银行因未披露“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造成4个相关指标没有得分。上海银行恰在普惠型涉农贷款方面表现优异(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6.13%,居受测评银行第一),该行在“普惠型涉农贷款同比增速”及“普惠型涉农贷款同比增速相对全部贷款增速”两项指标上获得满分(8分)。加之在“普惠小微贷款客户数同比”“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较上年提升”等多个动态变化指标得分领先建行超过5分,该行的规模劣势因而被弥补,并最终脱颖而出。
30家城商行整体表现虽不及全国性银行,但在单项指标上涌现的“单打冠军”最多。24项定量测评指标中,13项指标的满分均由城商行摘得。其中,晋商银行在“小微贷款客户数同比增速”“投诉受理总数同比”“每百名员工平均投诉量”“单个网点平均投诉量”及“每万名客户平均投诉量”5项指标上均获满分。该行在30家城商行中排名第9,较其资产规模排名大幅跃升。
13家农商行得分最大分差在各类型银行中最小。排名第一的广州农商银行与排名最后的无锡农商银行得分差仅18.36分,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该指标分别为30.76分、22.03分和29.93分。这显示,受测评农商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表现的一致性和信息披露的充分度较为接近。

广州农商银行首次被纳入测评,排名总榜单第12名和农商行梯队第1名。该行2024年“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3.40%,同比下降高达21.48%,降幅在60家受测评银行中排名第一。该行因此在“普惠信贷质效”维度获得19.21的高分,位列第10名,领先排名农商行第二的青农商行达4.88分。
半数银行普惠涉农贷款数据缺失
更普抑或更惠,银行发力侧重点在哪儿?
受测评银行平均普惠小微客户数、平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8.52%和22.12%。这说明受益客群规模不断扩大,“更普”得以实现。
受测评银行是否也达标“更惠”?从“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看,公布该指标的32家受测评银行2024年平均值为4.15%,较2023年的4.52%下降了37个基点,降幅达8.15%。其中,除广发银行、沪农商行和徽商银行该指标同比升高外,其余银行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可见大多数受测评银行确实把金融监管部门“更惠”的要求落在实处。
但“更普”和“更惠”并不意味着“内卷”,毕竟风控才是银行信贷的首务,亦是普惠业务可持续的前提。从公开信息可见,大多数受测评银行充分利用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等优惠政策,把增量普惠信贷额度和贷款利率优惠向科技、绿色、养老、民生等密切关联的小微企业倾斜。平安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少数银行则因风险防控、业务转型、客群迭代等原因,不再一味扩大普惠业务规模,“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出现负增长。
测评还发现,少数银行暴露出在部分指标上信息披露的缺失。
例如,“普惠型涉农贷款”相关系列指标有4个,合计权重达16%。但全部受测评银行在该系列指标的有效数据抓取率仅50%,半数国有大行、城商行和1/3的股份制银行未披露该系列指标,4家农村商业银行也未披露该指标。这严重影响上述银行在本榜单的得分和排名。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是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3月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其年报中必须披露的普惠指标之一,属于监管强制要求披露的普惠核心数据。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截至2024年底,仍然有半数上市银行在信息披露中不达标。这不仅影响这些银行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口碑,更不利于金融监管机构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对监管部门考核和评估这些银行的普惠金融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前10月泉州外贸进出口 同比增长四成
泉州警方破获特大网络赌博案 投注额超三百亿元
中国著名音乐人陈彼得逝世
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累计供水约1634万吨
膳食营养平衡很重要
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获超1600万条搜索
教师资格笔试成绩9日揭晓 面试将于2022年1月8日至9日举行
前10月泉州外贸进出口 同比增长四成
两者不可分割的比喻,两者不可分离的名言
点菜的方法:按上菜的顺序点菜













